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5、学生读、自由练说
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7、指名两生说。
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
11、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
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评析少年形象
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
2、你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
3、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析
你的叙述方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
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
……
六、课堂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布置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 ……此处隐藏11627个字……>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积累词语:如梦初醒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正如;
正如;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