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1-16 14:50:10
科学教案[热]

科学教案[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知识迁移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观察白光色散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严谨、合作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究 观察分析 比较等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色散的观察和分析

2.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设计]

引 入:观看彩虹的照片,学生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 生:是水把光分成七种颜色,形成彩虹

介 绍: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1.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家用电器上的遥控器,可发出红外线)

(2)紫外线(消毒灭菌,鉴别纸币的真伪)

3.物体的颜色

书P.24思考题,课前请同学回家做实验,课堂上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

(2)不透明物 ……此处隐藏4962个字……p>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

【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③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④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师】A.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B. 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

【生】分组实验

4.交流分享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板书】 强 大

音量 振动幅度

弱 小

(二)声音的高低(音高 )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声音的变化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听!

【教师弹仿真琴不唱】1234567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生答】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

【师】 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

(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

【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

【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板书音高)

【板书】 高

音高

3. 实验探究二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师】各小组讨论下,猜猜击打同一组3个材料时声音高低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实验步骤:①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②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④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师】声音的高低光用耳朵来分辨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款APP软件,帮助大家分辨声音的高低。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学习“频率分析仪”使用方法。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PPT:温馨提示:

A.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B.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C.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D.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

铃声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呈现记录表,汇报发现,并演示。)

【生】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 有关,我们发现物体 ,声音 ;物体 ,声音 。

【板书】 高(小、短、细 )

音高

低(大、长、粗 )

5.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小、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高呢?为什么大、长、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呢?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师】(教师演示实验齿轮,慢一点,让学生听清楚)。老师转动齿轮,可以带动金属片振动。齿轮转得慢,金属片振动也慢。接下来老师要从慢到快来转动齿轮,大家听一听发出的音高有什么变化?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 振动快,声音高;

(师板书慢)

6.小结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总结分享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到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的差别可以带来声音的变化。我们的祖先利用科学知识制作了许多乐器,艺术家们利用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老师这里有一些仿真乐器,其实这些仿真乐器不仅可以用平板下载,也可以用电脑、手机下载,老师在这里给你们提出一个小挑战:利用仿真乐器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实验记录】

实验探究一: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关系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声音的强弱

乒乓球弹开距离(远、近)

用力敲击音叉

轻轻敲击音叉

实验探究二 :声音高低的变化探究实验

1.实验名称: 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 有关

2.我们的预测:物体 ,声音高;物体 ,声音低。

3.实验过程:

物体特征

第一次实验数据(HZ)

第二次实验数据(HZ)

第三次实验数据(HZ)

4.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是否与物体的( )有关。我们发现物体( ),声音( );物体( ),声音( )。

《科学教案[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