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1-16 14:50:17
科学教案6篇(必备)

科学教案6篇(必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水里加盐会让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杯子若干,盐、小苏打、明矾、勺子、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在这三个杯子里分别加了一些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桌子上蓝、绿、橙三个盆里的东西,那到底是哪个盆里的东西会帮助土豆浮起来呢,下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老师巡视观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盆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盆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2、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怎么样了?浮起来了吗?你发现了什么?

3、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操作后谈话:你的土豆浮起来了吗?是哪个盆里的东西让它浮起来的?那你们现在知道老师开始时的三个杯子里哪一只也加了这个盆里的东西?

四、揭示谜底

小朋友通过两次实验,发现了(X)颜色盆里的东西能让土豆浮起来,这个盆里的奇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来端起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是什么?(盐)对了,这个奇妙的东西就是平时妈妈做菜用的盐,小小盐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调味还可以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它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找一找,好吗?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水果的色、味、外表及内部形态特点,感受水果外在和内部结构的美感。

2、了解水果的多种吃法、知道多吃水果营养好。

3、学习用形容词表述观察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一个水果。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水果各一个,一把水果刀。每组一个盘子、盘子里有许多切好的水果块,牙签一盒。水果宝宝外衣的图片一套,水果胸饰。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七个妞妞来摘果》引出主题。

师生共同念儿歌。师:七个妞妞摘了哪些水果?这些水果穿着怎么样的外衣呢?

二、幼儿交流自己带来的什么水果?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

师:小朋友你带来的是什么水果?它穿着一件怎么样的外衣呢?

以小组为单位,让幼儿充分感知自己带来的.水果,并向同桌的小朋友介绍,

师:你带来的水果叫什么名字,它穿着一件怎么样的外衣?

三、探索果肉宝宝。

1、观察水果横切面。

切开水果:用实物展示台放大形象。让幼儿观察果肉的横切面,感知水果内部结构的排列特点,寻找水果秘密。

师:果实里面有什么?什么颜色?像什么?你还发现什么?

2、品尝水果。

每桌一个装有各种水果块和盘子以及牙签,让幼儿边品尝边推测这是什么水果。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并完整介绍水果的名称、结构特点。

四、游戏活动

给水果宝宝穿衣服。师出示各种水果外衣和水果宝图片,引导幼儿感知水果外衣特点,以及果肉宝宝的特征,请幼儿上来操作图片,帮水果宝宝找到外衣。

五、游戏活动:水果蹲。

介绍游戏玩法:请几位幼儿上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胸饰并戴在胸前站成一排,先每位幼儿介绍自己的水果名称,然后游戏开始,先请一位小朋友边说边向下蹲四次,然后其它水果接着说,并做相应的动作,若没有快速接上作为失几者下台,若说错了(台上没有的水果),也是失败者也下台,最后一个站在台上的人为胜利者。例如:扮演“平果宝宝”说: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了香蕉蹲!香蕉宝宝接着说:“香蕉蹲香蕉蹲完草莓蹲!”

科学教案 篇3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回忆水变冰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把水变成冰的。教师小结:水在0℃以下会结冰。

2. 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① 激发幼儿讨论水遇热会发生什么变化。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

② 提问: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水变成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气中去了。)

3. 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③ 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让幼儿把冷的物体放在水蒸气上,观察蒸汽凝结成的小水珠;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

④ 小结:水冷了就会变成冰,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冷了又会变成水。

4. 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用较扁的盆里放满水,置于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水的变化。(水变少了,水在常温下会蒸发成气体。)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

2. 激发幼儿对水的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准备

幼儿在家里冰箱做过结冰的实验;酒精炉、烧水的壶或其他容器每组一套。

《科学教案6篇(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