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 ……此处隐藏17589个字……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