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9 12:24:09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xx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与目标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学法分析:

我班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对查找和收集资料有一定困难,仅有极少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有限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五、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景(3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音乐《月牙泉》,在凄美的旋律中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广袤的草原,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画面,就是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导出了课堂探究的问题,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很远的事物如在眼前。)

阅读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生讨论交流

就如同学们听说的那样,罗布泊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题目,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还有更惋惜,难过的呢,老师带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师解说图片内容。

(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37分钟)

(一)略读课文,整体感悟(12分钟)

我们在欣赏图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

多媒体呈现表格:

对比的事物

(写了什么)

对比情况

(怎么写的)

心灵感受

(为什么这么写)

过去

现在

胡杨树

用“看到这些变化,我想说……”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塔里木河

罗布泊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5分钟)

本文是篇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文学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下面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以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并做点赏析,并试着带着感情来读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听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曾几何时,罗布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但是现在的罗布泊却成为一个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麽?(多媒体出现罗布泊“今昔对比篇”:出现今昔对比图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 ……此处隐藏11215个字……性。

3、听课文朗读,说一说你对罗布泊的有什么样的印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今昔罗布泊

学生思考: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

2、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二)追溯原因。

1、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4、与此同时,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

(三)设置情景让学生探讨并揭示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角色情景对话表演。(胡杨、沙漠、人类)

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请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讨论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感情的。

如: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四、拓展延伸。

1、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2、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所经历的沧桑,请你用自己的笔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课前安排预习,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多媒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下标题,看看的偏旁,与水有关,泊是什么意思,你能从中品出哪些信息呢?(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二、感知课文

1、出示课件图片: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5张)

教师每出示一张作解说(学生通过图片感知课文,突出重点)

2、问:过去美丽的罗布泊,为什么变成现在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呢?(过渡,引出课文感知)

1)出示课件图片:字音(学生认读)

2)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培养个性)

3)出示现在的罗布泊图片,用课本的文段和关键键词解说并模拟用欢娱的口吻读。

4)出示过去的罗布泊图片,用课本的文段和关键键词解说并模拟用痛苦沉重的'口吻读。

重点句:“站在——痛苦与无奈”对比过去的罗布泊讲解,注意修辞运用,得出现在的罗布泊的痛苦。

5)问题:是谁将美丽的罗布泊,变成现在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人)为什么?“改道”“四盲”

6)盲目是什么意思?(引可持续发展观点)四盲比着什么?为什么叫吸水鬼?(“指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又谴责了人的急功近利的愚蠢。排比句也增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巨大“从哪些数据来体现?危害性破坏性之大,体现在哪儿?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因而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吁:救救——

7)小结:通过现状,告诉我们要有可持续性发展,文章的结构告诉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3、探究写法

问:文章告诉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保意识,那么就可以把过去的罗布泊去掉,行吗?(不能,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作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探究活动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四、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