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1.风筝ppt课件
二、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三、教学设计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拟用三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阅鲁迅的资料(上网有关书籍),堂上交流。
教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准备资料要充足,便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第一课时
认识鲁迅,既为理解《风筝》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鲁迅的文章及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1.学生交流查到的资料
(要考虑到——学生有的家里没有书面的相关资料,有的没有电脑无法上网查,一些学生查的资料过多或不全面)
2.打开网站:《鲁迅纪念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以下内容,作简要的笔记)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文学地位——这三部分的内容在网上有文字资料,教师在介绍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记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精神实质——在“音容笑貌”栏选择三幅照片:
1903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简要介绍“弃医学问”的经历、诗歌“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25年鲁迅在北京,写作《风筝》时已人到中年。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930年9月50岁生辰在上海的留影,与书上的彩页插图相同,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作业: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鲁迅《风筝》在线朗读
第二课时
导入: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思想启迪思想,鲁迅先生的《风筝》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亲情,它还启发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今天就让我们认真阅读,开动脑筋,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投影:配照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配鲁迅照片)――学生齐读,复习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
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节课已完成);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请一名学生读,明确学习任务。
请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解词――12名学生随机点,使每个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读,做好朗读准备,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及时订正,检查预习情况。(朗读前投影风筝图片,希望学生在听读时联想起画面,丰富课文内容。)
投影要掌握的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题一1文章讲述了一件什麽事,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文章以什麽叙述方式讲述故事?理清全文的结构.(回答要点:1什麽人在什麽时间发生什麽事,表达什麽什麽感情或思想;2倒叙及倒叙的结构特点,复习叙述的几种方式)
思考题二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我”为什麽不许小弟弟放风筝?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待自己的错误,鲁迅与一般人有什麽不同?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愿与大家交流?(这部分问题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为主,学习小组讨论。现在的各种资料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大部分会看参考书,知道问题的基本答案,教师提问主要是借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在学生交流的同时会由此蔓生出其它的问题---为什麽要写故乡的风筝,“不幸”怎麽理解,弟弟为什麽不记得,“悲哀”“无可把握”如何理解,“肃杀的严冬”指什麽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分析解答,需要用到第一课时的知识----时代背景、封建思想。)《风筝》课堂实录二则
作业:
(1)阅读《满天的风筝》,比较与《风筝》不同的情感。
(2)回想一下自己玩过的游戏、玩具,哪个最难忘?或者也曾象鲁迅一样与兄弟姐妹之间发生过冲突争执,有什麽感情体验?明天与大家交流。
第三课时
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学生质疑、解难
2.补充阅读《人性的柔弱是如何消失的——李林荣》(名家评《风筝》——既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小结,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鲁迅《风筝》课文原文
3.检查、交流昨天的作业。
《风筝》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朋友,你有好朋友吗?(有)谁是你的好朋友?(学生自由介绍)嗯,大家都有好朋友,有朋友多快乐呀!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2页,出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大树叶里的拼音宝宝。
2、课文很长,要想读好可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一遍读,注意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所带的词,然后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读完这遍,老师可要检查读课文了。
4、请同学们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5、朗读反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指名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在检查读文过程中正音,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6、句子会读了,这些词语也一定也一定难不住你
开火车读——集体齐读
读中指导:扎风筝(请同学们注意“ 扎风筝”的 “扎”这个字在这里读za,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za。它也读zha,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a,比如扎针,扎手。跟老师再读一遍。还有一个读音是“zhá”,挣扎。)
乐坏了 受不了 (指导读好多音字“了” 小老师带读)
三、1、词语读好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你们在读书的时候会不会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两个好朋友,他们都是谁?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 ……此处隐藏25906个字……伙伴,愿我们同学们永远是朋友!
五、作业。
设计贺卡或制作图片送给好朋友,送去对他们的祝福。
课后反思:
一、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动参与
本节课的教学力争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动参与,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课上利用简笔画、贴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分清“山顶、山脚”“两个小动物的家”学生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较好。
二、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我们教师把讲解强加给学生的。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
《风筝》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进一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德育目标〗
1、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色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设计问题。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和过程中。用录音矫正读音,以弥补普通话不准之缺陷。用小黑板先把板书设计写好,以便课堂上好展示,免得耽误课堂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一般在什么季节玩?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写到过风筝的吗?(《春》“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人世间,什么感情最珍贵?当然是亲情了。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02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根据自己听读或预习的情况,把文中的生字列在黑板上后,自己动手查字典分别注音。
3、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查词典注释并走上讲台为同学解释。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用小黑板展示)
⑴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chà):桠杈,树枝歧出。
寂寞(jìmò):孤单冷清。
憔悴(qiáocuì):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肃杀(sù):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再见的离别)。
嫌恶(xiánwù):厌恶。
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惊惶(jīnghuáng):惊慌。
瑟缩(sèsuō):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抖动。
傲然(àorán):坚强不屈的样子。
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shù):寒窗饶恕。
恍然大悟(wù):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愿上讲台完成)
juébié(诀别)dàngyàng(荡漾)qiáocuì(憔悴)
jīnghuáng(惊惶)huǎngrándàwù(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