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7-14 14:50:04
说课稿范文15篇

说课稿范文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第37—40页“锐角和钝角”。

2、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在编排上注意到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从一幅“儿童乐园”主题图入手,引起孩子的兴趣,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动手做一做,一步步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确定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1)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角。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操作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力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得出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结论。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一步步达到学习目的。为使教学更直观、简明,我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图让学生找角,辅助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张笑脸为奖励,极大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为此我努力作到“授人以渔”。首先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让学生观察,主动获取知识。如找到学过的角。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比较,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会区分三种角,最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角,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且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复习铺垫。第二环节: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感知。第四环节:思维拓宽。

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根据儿童的特点,先出示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角,并让学生说说对角已有哪些认识,达到复习铺垫的目的。并为下一环节为角分类,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2、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

锐角和钝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缘于学生对角和直角已有一定的认识,能从大大小小的角中,应用工具三角板找出直角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把大小不同的角分类,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一步步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从浅到深,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巩固强化

在学生知道了“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角,体会三种角的不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画上找角。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角,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自己喜欢的角,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学到知识的乐趣。

4、思维拓宽

电脑显示几副以角为轮廓线的图,让学生在一次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说学生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始终站到主体地位,从说到做,又从做到说,说动结合,既轻松又愉快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

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蜘蛛脱险》是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蜘蛛,外表丑陋,让人感到害怕,然而,当危险来临之际,是选择沮丧灰心,还是选择勇敢面对,蜘蛛用它的行动征服了作者,也征服了广大的读者。在它再度脱险的一刹那,蜘蛛那丑陋的、让人害怕的形象突然变得那么可爱。课文情节跌宕起伏,“遇险—脱险—再遇险—再脱险”。蜘蛛的命运如此多舛,从蜘蛛的脱险中,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能沮丧灰心,自暴自弃。

根据本班实际我选择了分两课时教学本课,这节课将要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蜘蛛两次遇到危险并克服危险的经过,体会蜘蛛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了解蜘蛛两次遇到危险并克服危险的经过,体会蜘蛛的精神。教学难点是体会蜘蛛勇敢坚强、不沮丧灰心、不自暴自弃的精神。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个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讲读密切结合,学生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同时,我积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蜘蛛,揭题质疑

1、教师出示蜘蛛图片: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动物---蜘蛛。

2、能说说你们对蜘蛛的印象吗?(学生可以结合搜集到的 ……此处隐藏27290个字……⑴ 解读课题,猜测作者所访之友。

⑵ 速读课文印证自己的猜想,再由学生自由跑上黑板写出作者所访之友。

⑶ 课件展示山中众朋友,是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⑷ 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究语言,领会手法。(15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勾出最喜欢的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课文奇特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两种手法。

⑴ 探究奇特浪漫的想象通过诵读,品味、赏析第四节来完成。

⑵ 探究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通过第三节原文与改文对比赏析体会。

改文:我第一个去看古桥,它已经在涧水上存在了几百年,多少年来,他把无数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唯有它以应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永不改变。(课件展示改文)

4、想象意境,体会感情。(6分钟)

⑴ 伴随优美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以深情舒缓的语调,描述山中的美景,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

⑵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课件展示问题)

⑶ 教师引导学生归结:热爱珍视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练笔实践,拓展延伸。(12分钟)

⑴ 欣赏博望山和石海洞乡的资料片。

⑵ 课件出示两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二选一,当堂完成,交流展示。

A、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写法自由。

B、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想象奇特浪漫

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热爱大自然

珍视大自然

说课稿范文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交变电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节主要研究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交变电流,其产生的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以本节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因此,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规律。

难点是:能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理解交变电流、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知道交变电流的峰值、瞬时值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引入交变电流的概念:利用示波器展示从手电筒的电池得到的直流电和从墙面插座孔中获得交流电的波形,通过对比,了解交变电流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取材于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形式的电流的波形,体现了从日常生活现象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让本节的知识环境不显得过于陌生,有助于学生迅速构建交变电流的概念,而图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交变电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

首先做个演示实验:先让学生了解教学用发电机的基本构造,然后将电流表连接到其的两端,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左右周期性的摆动。

其次,我利用单匝的铁丝框边模拟,引导学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利用教科书32页交流发电机示意图可设置如下问题:

a、矩形线圈转动过程中,哪些边切割磁感线,即哪些边会产生电动势?

b、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甲、乙、丙、丁四中情况的前视图,即将立体图画成平面图;

c、在平面图基础上,分析线圈由甲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在线圈由丙转到乙的过程中,AB边中的电流向哪个方向流动?电流在何处变向的?

d、当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是线圈中没有电流,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的电流最大?这些位置磁通量及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有什么特点?

该分析过程只是运用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些基本原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难度不大,但是我觉得仍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判断、分析;仔细体会线圈各个特殊位置的特点,为后面图像理解做铺垫。

3、交变电流的瞬时值推导:

仍然利用单匝的铁丝框边模拟,可设置以下问题链:

a、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

b、ab边的速度多大?

c、ab边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多大?

d、ab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e、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多大?

f、推导出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并画出图像;

我这样处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学生对导线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求解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说课稿范文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