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
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
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
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
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
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
⑵====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3、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完成上堂课的表格)
二、教学新课:
1、引入。
分数基本性质是怎样的?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又怎么说?根据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试着叙述。
(2)反馈小结。
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中的都有0除外,为什么?比的基本性质要不要也加上这个条件?应该怎么说才最完整呢?
2、看书验证自己的猜想。P50页。
3、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师小结:
像3:5、4:7、3: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此处隐藏14581个字……长方形教师指着贴在黑板的7个四边形说:如果老师把6号和12号拿走,添加一个15号。这些图形都是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比较典型的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还可以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小组合作确定按什么标准来分的,然后给这6个四边形分类)
【设计意图:考虑到如果让学生直接把找出来的7个四边形分类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先抽走6号和12号两个图形,添加一个长方形15号,是为了与36页例2的图形相同,学生可以通过看书找到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汇报。(着重让学生说分的理由)
a.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归一类,其余不是直角的归一类。
b.根据:把对边相等的归一类,不相等的归为另一类。
c.根据:四条边都相等的分为一类,其余的图形分为一类。
d.根据:四条边都相等的为一类,只有对边相等的为第二类,四边都不相等的为第三类。
e.把方法d再细分。
师小结: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你的分法就是对的。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
五、巧做练习,拓展延伸
1、做四边形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那大家会做四边形吗?现在大家可以利用钉子板围,用小棒摆,用纸折或者画等方法,做几个不同的四边形,行吗?现在开始。
学生汇报
2、完成36页做一做第2题
3、画几个四边形,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数学科任。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状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资料,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资料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到达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潜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状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我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忙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设计说明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节课教学重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上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让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小棒,边操作边进行归纳总结,将直观操作和抽象概括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游乐园主题图及游乐项目价格表。
2.引导学生看图及价格表,收集并汇报信息。
3.组内讨论并汇报: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坐碰碰车每人20元,2人需要多少钱?坐旋转木马每人5元,4人需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例1: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组内讨论,尝试列式,然后汇报。
(要解决3人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20或20×3)
(3)摆一摆小棒,想一想:3×20或20×3的结果是多少?
(4)课件展示学生摆小棒图,组长汇报,教师板书:20×3=60(元)或3×20=60(元)。
(5)各组组长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组一:把它看成20+20+20来计算。
小组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小组三:把20看成2个十,因为2×3=6,所以20×3=60。
(6)小组讨论:为什么可以把20看成2个十呢?
(20里面的2表示2个十,2个十乘3就是6个十,就是60)
(7)引导学生尝试计算200×3,组内汇报,集体交流。
(把200×3看成2个100乘3,就等于6个100,也就是600)
(8)小结算法。
①课件出示习题:
3×7
30×7
300×7
3000×7
(学生集体说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