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2[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 ……此处隐藏9804个字……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自己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2,看版主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表演与联系生活使知识延伸,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本次教学设计特点
1、重视将关键字词结合寓言内容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质疑,使学生始终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
3、重视表演的效果,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理解成语意思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同学们,看,刚才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读书自己就解决了,多棒啊!你们知道了吗?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偷铃铛时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那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六)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 偷走 发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