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灵活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
1、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积极、欢愉的氛围中学习。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动手操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再通过后面的尝试应用,练一练,灵活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尝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种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3、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达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变得有厚度。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3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下续学习约分作准备。教材先创设了一个剪纸的问题情境,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概念。这样处理的好处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但是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教学上自然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主题图的自由探索与尝试选正方形的大小来剪。适当降低了一些难度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最后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容易就引入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在现行《课标》中有关求最大公因数的要求是:“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重在“找”,而现行教材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学生熟练了以后都能准确的进行约分,关键还是在练习的力度上多下功夫。
融入生活实际。我把找公因数的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比如:“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2米,另一根长28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应是几米?一共截几段?”这时学生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作用,就不难解决这一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并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真正做到了生活知识数学化。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4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天地。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5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教学时,改变教材中从单调的计算引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创设情景,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积极思维,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活化状态。
2、合理利用教材。
“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准确地掌握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述其意义的“从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也较多,我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灵活处理教材,先以王鹏喜欢跑步引入 ……此处隐藏6233个字……教学反思15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3×4=12,( )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 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生做后汇报师板书于圈中。
(2)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数有:1、2、3、6
师:像这样,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这里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生:最大是6。
师: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字?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汇报:中间区域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的交叉区域,所填的数应该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填在这里。
师:请大家完成这个题。(生做后订正)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刚才我们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和15
(2)利用因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翻到书第45页,独立完成第一题。
生汇报:
8的因数: 1、2、4、8
16的因数: 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 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8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想想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就是8。
师引导生归纳并板书: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板书:用因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12 28和7 54和9
(3)利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
5的因数: 1、5
7的因数: 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1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5和7都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师: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板书:用互质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5 11和7 8和9
(4)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习
书46页3、4、5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
在括号里填写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18( ) 14和21( ) 15和25( )
12和8( ) 16和24( ) 18和27( )
9和10( ) 17和18( ) 24和25( )
九.作业安排: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教师用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数字卡片
十一. 自我问答: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在书中暂时没有出现,只在求最小公倍数后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现,但这种方法我觉得很实用,不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究竟怎样处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解决故事中的问题,让学生逐层深入地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在填写公因数时,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重复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孩子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特征和方法。先看两个数是不是倍数关系,如果是倍数关系,那么小的那个数就是最大公因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或者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找最大公因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短除法,当数字比较大时,用短除法比较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