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5-11-15 22:08:06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7篇]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安排。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x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x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x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x5x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x1=12类推出12x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x30,可能转化成12 ……此处隐藏4618个字……教学挂图、学具盒、实物、磁性贴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 口答:

4 4 4 3 ()

/ / / / /

3 () 1 () () 2 2 1 1 3

1+1=() 2+1=() 3+1=() 2+2=()

2-1=() 3-2=() 3-1=() 1+2=()

2. 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 ) ( )+( )=( )

三.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4的加法,我们已经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等于4用加法计算,那么从4里面去掉一个数,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揭示课题:

四. 新授.

1. 教学“4-1=3”(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 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 教师拿走一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1”

(3) 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一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 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1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1只,还剩3只。

(5) 齐读算式:4-1=3

2. 教学4-3=1(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教师拿走3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3”

(3)、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3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3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3只,还剩1只。

(5)、齐读算式:4-1=3

3。 教学4-2=2

请4名优秀生演示4-2的过程:

(1)、请4名学生排队,师问:“教室里有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后,师板书“4”。

(2)、走出去2个学生,师问:“出去几个学生”?然后板书“2”

(3)、师问:“教室里还剩几个学生”?即从4个学生里去掉2,个学生,还剩几个?

(4)、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2中间添上什么符号?

(5)、齐读算式:

4-2=2

  五、 巩固练习

1、 齐读算式:4-1=3 4-3=1 4-2=2

2、 请一名学生板演(用磁性贴片:“汽车”演示)

4-3=1 4-1=3 4-2=2

3、 请大家齐动手摆一摆。(用学具盒)

4-3=() 4-1=()

4-2=()

4、 想一想。(请学生填空,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1=( ) 4-2=( ) 4-3=( )

3+1=( ) 2+2=( ) 1+3=( )

六、 教师小结(略)

布置作业:一课一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捆小棒这个教学内容,其实主要是学习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10以内数的认识及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对20以内数及运算有一些初步认识。但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知识,并能熟练正确地完成20以内的计算,还必须经过必要的学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还允许他们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数位的含义,建立数位的概念,并培养合作意识。

3、 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意义和组成。

教学难点:

明确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1、 猜测。学生估计的数板书在黑板上(教师拿出一捆10小棒)同学们能猜出有多少根小棒吗?(数一数)2、 思考。各小组数小棒要得出准确的根数,我们应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数出整捆的根数?方法一:一根一根数3、 探索方法二:二根二根数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捆小棒,1捆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104、 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数方法在全班汇报,可能有:?5、 说说?1捆是()个十,10个一就是()10?动手操作,感知数的组成。1、 11的认识(学生马上就回答出11。)1) 数一数a 因为我本来就知道10上面是11。同学们都有了一捆小棒,再拿出1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b 10加1就是11。2) 说一说c 一捆是10,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是11呢?怎么看的?可能出现:学生边听边认3) 讨论?11当中有两个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是一样吗??4) 认识计数器,?看一看自己手中的计数器,玩一玩,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并在计数器上拔出11动手操作,感知数的组成2、 摆一摆、拔一拔学生边说边摆小棒。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15、19,并告诉你们组的同学为什么这么摆?同桌说含义拨计数器。2) 在计数器上拔出这两个数,说说含义。2个十就是20。3) 20的认识。刚才认识了15、19,知道19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9根再数上1根,是几根呢??我们也把这10根捆成1捆,现在是多少?为什么??在计数器上拔出2个十,并说含义。所表示的.意义3、 拔数练习。4人小组,1人说,另3人拔。4、 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1) 读一读各自准备好的直尺,读一读。2) 看看尺子上的数,你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5、找一找。抽生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到过11-20各数?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看图写数。学生完成2、找朋友。3、我会说。1) 19的前面是( ),后面是( )。2) 比14多1的是( )。3) 17的邻居是( )和( )。4) 比16大,又比19小的数有( )。总结师总结生总结

自我评价: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设计中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