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语言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语言教案1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抱抱的传递过程以及带来的快乐和变化。
2.能积极大胆地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体验祖孙之间的浓厚亲情,萌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自制ppt、故事录音、背景音乐、自主阅读图片、故事人物图片、字卡、电子书。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导入活动。
1.了解邮政的含义。教师:这是什么?
2.小结:原来动物邮政就是动物寄信或寄东西的地方。
(二)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抱抱的传递过程及带来的变化和快乐。
1.欣赏故事第1-2页,理解大大的抱抱。
教师:猪奶奶快过生日了,小猪想给她寄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什么呢?
小结:小猪的礼物就是一个“大大的抱抱”。
2.欣赏故事第3-4页,理解“力量”的抱抱。
教师:小狗工作了一天,太累了,它收到了大大的抱抱会怎么样呢?
小结:原来拥抱能带给人力量。
3.欣赏故事第5页,理解“舒服”的抱抱教师:小羊收到这个大大的抱抱会怎么样?
小结:原来拥抱让人很舒服。
4.自主欣赏故事6-9页,理解“快乐、甜蜜、激动”的抱抱。
(1)幼儿自主阅读,教师指导。
(2)游戏《小司机》,体验抱抱传递的快乐。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5.欣赏故事第10-11页,理解“幸福”的'抱抱。
(1)教师:小鸭去给猪奶奶送信了,它看见猪奶奶会怎么说?
小结:拥抱能带给人幸福。
(2)游戏《传递抱抱》,体验祖孙间的浓浓亲情。
(三)完整欣赏故事,萌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1.教师:猪奶奶又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恩的心再次走进这个充满爱的故事吧。
提问:猪奶奶收到了小猪爱的拥抱,是怎么做的?小猪会收到吗??
2.介绍绘本《会飞的抱抱》。
(四)提升情感,结束活动。
1.教师:你们喜欢这个会飞的抱抱吗?你们会怎么表达对奶奶的爱?
小结:大大的抱抱在传递的过程中让小动物们感受到了力量、舒服、快乐、甜蜜、激动和幸福,这些抱抱都是爱,原来爱是可以传递的。
2.游戏:《爱我你就抱抱我》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故事书投放在语言区,幼儿讲述表演。
2.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在家中用身体语言向家长传达关爱。
大班语言教案2活动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兴趣,初步了解叙事诗。
2、通过多媒体教学,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情感。
3、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初步体验诗歌中绿色、灰色所代表的意义。
活动准备
1、大灰狼头饰,一只小鸟及鸟笼。
2、幼儿操作图片若干,绿色的、灰色的牌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利用课件,让幼儿感受课件中景色的美,激发幼儿倾听诗歌的愿望。
1、让幼儿欣赏课件背景,并说说看了后心里有什么感觉。
背景中有"绿色的森林、绿色的草地、和绿色的小溪",处处都是绿色的美,让幼儿如身临其境一般,充分感受绿色的美,并为下面感受诗的`意境做铺垫。引导幼儿用最美的语言描述背景。
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多向思考。
就在这绿色的森林里,绿色的草地上,发生了一个故事,有只灰色的狐狸,躲进草丛,等候着小兔经过这里。
让幼儿在帮小兔想办法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3、设置疑问,激发幼儿听诗歌的欲望。
二、引导幼儿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第一遍诗歌。幼儿讨论:小兔躲过灰色的狐狸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2、欣赏第二遍诗歌。边提问边操作课件。
三、分段欣赏诗歌,理解诗歌情节,初步体验情感。(定格背景)
教师: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里都说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看一看。
1、欣赏第一节,体验诗歌第一节的情感:
提问:小朋友,你觉得这儿的环境怎么样,有哪些是绿色的?
2、欣赏第二节,让幼儿感受狐狸的狡猾,小鸟的善良。
提问:
(1)绿色的草地上谁来了,它为什么要躲进草丛呢?"
教师:小朋友们,如果你遇到了危险,你会躲吗?(扮演大灰狼的老师出现,师生一起表演躲。)
(2)小兔知道吗?有谁知道?绿色的小鸟是怎么做的?"
3、欣赏第三节、四节,让幼儿体验小兔的机智、聪明,狐狸的失望。问:
(1)小兔知道后,它是怎么做的?"
(2)它为什么顶着芭蕉叶呢?它是怎么走的?有谁会轻手轻脚的走?
(3)灰色的狐狸为什么要叹息?它只看见了什么?有谁会做叹息的样子"
三、整体欣赏诗歌一遍,加深理解,进一步体验情感。
教师:现在我们把诗歌再欣赏一次,如果你喜欢,可以轻轻地跟着说。
四、师幼共同朗诵诗歌,并尝试利用动作、表情、语气表现小动物的角色特征。
五、迁移经验,玩游戏。
1、讨论:小兔安全地经过了草地,它想谢谢大家帮助了它,那是谁帮助了它呢?
(绿色的小鸟,绿色的棕榈叶、森林、小溪、草地)
提问:这么多的绿色帮助了小兔,你喜欢绿色吗?
教师:生活中人们都非常喜欢绿色,常常把美好的事情用绿色来表示,把不美好的事情用灰色来表示。
2、玩游戏:看画面贴牌子。
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这儿有一些小图画—
(1)小朋友浇花;
(2)落泪的小鸟站在被乱砍的树桩上;
(3)小朋友爬树;
(4)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5)工厂的烟囱冒着浓烟;
(6)小朋友们在植树;
(7)河面上浮着很多垃圾……)
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哪些画的内容是美好的,可以用绿色表示,哪些画的内容是不美好的,可以用灰色表示。
六、结束活动。
大班语言教案3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几种动物对地球的清洁作用。 ……此处隐藏14459个字……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语言教案14活动设计意图:
雨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然现象,如果遇到下雨天,孩子们站在走廊上,望着外面的雨,时常会有一种想跟雨水玩耍的冲动,想用手去接雨滴、在小雨中奔跑、用脚踩水。顺应孩子们这么好奇的心理,设计了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雨”的基础上,感受小雨带来的乐趣。这篇散文意境优美,各种象声词的叠加运用,让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它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雨”,让孩子们在沉浸之余欣喜地发现:原来“雨”还可以听!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中表现的“雨滴唱歌”的优美意境。
2.复述描述雨声的句子,掌握象声词:吱吱吱,沙沙沙,嗒嗒嗒,丁丁丁等。
3.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活动重点:理解感受诗歌中表现的“雨滴唱歌”的优美意境。
活动难点:复述描述雨声的四个句子。
活动准备:
1、配乐朗诵《听雨》,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2、蝴蝶魔术棒一支,代表雨声的四张云朵状小图谱:树叶、铁皮屋、荷花、窗玻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初步欣赏散文
1、教师有感情朗读散文(结合PPT)
(在朗读的过程中用舒缓,平和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温柔,抒情的情怀。)
2、提问:下雨了小花蝴蝶心里感觉怎么样?妈妈对她说了什么?
3、再一次欣赏散文
提问:
①小雨是怎样唱歌的?
(根据幼儿回答分别出示小图谱,结合动作引导幼儿学说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象声词。)
②小雨跟谁玩的时候发生了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这些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回忆并复述散文中描述雨声四个句子)
三、说一说,演一演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散文。
2、提问
①听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感受?小花蝴蝶听了小雨唱歌心情有什么变化?
②描写小雨唱歌四句话里有什么共同地方?你最喜欢那一句?
(老师与幼儿一起念念或追问“有趣在哪里、雨点是怎么玩耍的”等,幼儿说到什么语句时,就出现相应的图谱帮助幼儿理解。)
2、集体朗读
(幼儿跟教师边念边表演,重点表演小雨唱歌的四个内容。)
3、闭上眼睛欣赏配乐朗诵,感受诗歌优美意境。
四、引导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感受
1、让幼儿听配乐散文自由朗读,表现自己的感受。
2、教师带领幼儿随配乐散文自由朗读。
(教师注意将自己对散文的理解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带领幼儿正确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
五、附故事《听雨》
下雨了,小花蝴蝶不能出去玩,她舞着美丽的翅膀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嘴里嘟囔着:“没办法出去玩了,真没意思。”
蝴蝶妈妈慈爱的看着小花蝴蝶,然后带她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小雨怎么会唱歌呢?”
妈妈向她点点头:“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花蝴蝶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
啊,啊,听见了——
沙,沙,沙,那是小雨跟树林的树叶儿在玩耍。
丁,丁,丁,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
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荷花的花蕊里。
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花蝴蝶高兴的说:“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小雨在唱一支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呀。”
窗外,小雨还在轻轻的唱。屋里,小花蝴蝶还在静静的听。
活动反思:
《听雨》是一首优美而又童趣的散文,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想象丰富,它把雨点拟人化,将雨点落在树叶、伞顶、花蕊、窗户上的动态都描绘的有声有色。其中“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等象声词的运用增加了散文的动感。不仅能让幼儿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同时又易于幼儿模仿、仿编。
大班语言教案15活动目标:
1、 学会念儿歌,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 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词汇:拿、唱、抬等词,注意漱,咕噜,等词的发音。
3、 知道漱 口可以保护牙齿,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喝水的小花茶杯,数目和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 教师表演儿歌内容,激发幼儿学诗歌的兴趣。
⑴教师手拿小花茶杯,做漱shu口的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
⑵教师:“刚才你们看到老师在干什么?”
(幼儿:“漱口”注意发准 shu的`音) ⑶教师边动作过示范朗读儿歌。 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2、 提出儿歌的名称,提问儿歌的内容。
⑴教师:“刚才老师在漱口,还念了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漱口。”
⑵ 提问儿歌的名称,练习发漱的音。
⑶幼儿再次观看并注意听,教师边动作边念儿歌。
⑷提问:
a、“教师手里拿着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手拿花花杯,学习词:拿)
b、“喝口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喝口清清水,学习词:喝,注意“清”的发音)
c、“然后头怎样,嘴怎样?”(引导幼儿说出抬着头,闭着嘴,学习词:抬、闭,注意“嘴”的发音。)
d、“水吐出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引导幼儿说出咕噜咕噜吐出水,学习词:咕噜,并发准音) (三)集体学念儿歌:
1、 全体幼儿和教师一起念儿歌1—2遍。
2、 幼儿每人一只小花茶杯(不放水),边动作边念儿歌1—2遍。
(四)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让幼儿知道要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饭后漱口,并对儿歌及时进行巩固。
教学总结:
《漱口》这节课里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漱口的方法,我安排了《漱口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闭着嘴,含口水,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吐出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我一边教学生读歌词,一边做相应的动作。学生一看动作就明白了意思,很容易就记住了歌词,对学习内容也感兴趣了,很乐意学。接着我再要求学生们和我一起做动作,他们更高兴了,都认真地跟着我模仿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不但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因为孩子们都跟着老师在做动作,这充分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肢体语言的教学,不但可以吸引智障孩子的注意力,不让智障孩子分心,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