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时间:2025-11-17 07:32:04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时记趣》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⑴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2.检查字词

履(lǚ)遂(suì)先自度(duó)其足吾忘持度(dǜ)宁(nìng)信度(d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六、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

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巩固训练:

1.写出重要字词的意思。

履:鞋度duo,量长短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市:集市。操,拿。吾:我。反:同“返”,回去。

市罢:集市散了。遂:于是,就。宁:宁可。信度:相信量的尺码。

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⑵至之市,而忘操之。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⑸宁信度,无自信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坐通“座”)(2)反归取之(反通“返”)

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至之市(动词,到)(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

二、检测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

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检查字词

涉s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五、思考讨论

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 ……此处隐藏9262个字……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 检测预习,了解情况。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 解题:《幼时记趣》中 “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 交流预习导学中的字词。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u 土砾lì 沟壑hē 怡然yí

三 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划出。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

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

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如:何不试之/以足?

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如: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盖一癞蛤蟆也。

2、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操作方法之一:扩,: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

宁 信 度:宁可 相信 量好的尺码。

观:作青云鹤观( ) 昂首观之( )

察: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神细视( ) 神游其中( )

时: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提醒学生字词翻译的要求:精准。指导学生做到翻译精准的方法——记忆、运用、积累。

积累一词多义:

以: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为:以丛草为林( ) 项为之强(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之:昂首观之(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 。

3、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文言句的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顺畅。

例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学教案中体现,多媒体展示)

②句子翻译方法之一: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如:何不试之以足?

徐喷以烟:

③句子翻译之二: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反归取之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4、赏析课文,探究趣因

①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明确:物外之趣

②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总分结构。

③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作者获得了那些乐趣。

师:观蚊如鹤的趣体现在哪里?(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

师:神游山林作者又是怎样想象的?

(这些想象和联想,都是符合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所以这些趣事描写非常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

师: 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房顶,随即惩罚蛤蟆,驱除残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

④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

明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电脑等

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明确: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

如: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观 蚊 如 鹤 敏锐的观察

物外之趣 神 游 山 林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鞭 打 蛤 蟆 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趣事 趣因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