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的心得集合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的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的心得1放暑假了,我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历史的源远流长,文明灿烂,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数不尽的悲凉与欢喜。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从盘古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求真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直挂云帆”的李白“精忠报国”的岳飞等。这本书里有许多小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比如:《鸿门智斗》”、《四面楚歌》,《鸿门智斗》讲的是:项羽请刘邦来赴宴,范增叫项羽在宴上下手,但是项羽却下不了手,于是范增又叫项庄舞剑,伺机下手,沛公帮手项伯要与项庄对舞,却暗中保护了刘邦,最终,项羽没有得手。《四面楚歌》讲的.是:项羽被刘邦包围忽然传出一阵歌声,项羽一愣,他知这是楚歌,歌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所有的士兵都想回家,个个逃走了,项羽兵力没了,只好一人杀出去,到了乌江,自杀了。在《上下五千年》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人故事,真值得一看。
我非常喜欢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这本书记录了每一位君王,记录了每一次战争,记录了历史的骄傲,也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以及人民的耻辱。从三皇五帝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都详细的记载着,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读书的心得2学习总是可以在不经意间进行的,今天,在看着学生答语文题的时候,我就“淘”到了一篇美文--《读书养气》,不错的一篇文,让我都更喜欢读书了!
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读书可以养气。我品读文章之后,有以下感受:
记得参加市里班主任技能大赛的时候,我抽到的即兴演讲的题目就是《针对现在的中学生比名牌、摆阔气,不认真读书,现场演讲》,我联系了学生应该知道艰苦朴素,也联系到了学生不应该比吃比穿,应该多比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的。读不同的书,就可以养不同的气。对于当代的我们而言,”我们应该有选择地读好书,读天下好书,养浩然正气。“
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不同,跃然纸上的内容和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考学的时候很多人一个题目,可是每个人会从不同的视觉去领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去表露内心的观点。“文如其人”应该有一些道理的。在我读的《读书养气》这篇文章中,谈到“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也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这句话细细品来非常有道理的,每个人的爱好不同,爱读诗歌的人,受诗歌的熏染,自己的作品中可能也会有诗词歌赋,也会婉约清秀。爱读散文的人,自己的作品中也会清新俊美、形散而神专一。爱读励志作品的人,自己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一份感召、一份进取的力量、一份时代的强音。而如果是一些读文不是很认真或者没有用心去读文的人,也许感悟也会少一些,对自己的文章对别人的文章可能都不是特别关心
和在意了。
一篇能够让人觉得“回肠荡气”的文章,看了会让人也跟着感动。有时未必语言如何犀利,有时未必词语如何华丽,有时未必结构如何严谨,“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这样的文就是我心中最好的文了。
平时如果有时间,很愿意去向众多的博友学习,有时遇到了一些好文章,真的会让我也深深地感动着,跟着高兴着或者悲伤着,每个人的读书经历不同,每个人的修养的气度也不一,所以我们更需要多向不同的人学习,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来弥补我们的短处,相信我们都会一点点地进步的!
深深地记得我周围真正关心我成长和进步的博友给我的评论“你还需要多读书呀!”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蕴含着很多的道理。我现在的文笔很稚嫩,文学功底本来就薄,跟大家比起来我还很差很差,要说我有一丝长处,也许就源于我写的东西都很真实和朴实吧。所以,我真的还需要将目光放得远一些,还需要多读书、多去修养我的气。看着别人写的东西我总是很羡慕,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殊不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殊不知文字背后有多少作者平时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的艰辛呀!
我的写作之路其实才刚刚开始一小步,以后的路上还要多加努力的。真喜欢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当一个人真正成为写作高手的时候,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山,一洗万古凡马空!”多么形象的比喻 呀,什么时候我也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呀,那种感觉一定 很爽的!努力吧!
一篇好文章,引发了我对自己的写作、对读书新的思考,让我又更加地看到了自己的渺小,那么不断坚持下去吧,多读好书、多去品味生活之美、工作之美、写作之美!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厚积而薄发!呵呵!
多读书、多养气!努力下去!坚持下去!
读书的心得3何谓蒙学?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儿童教育,自儿童出生起就注重其道德的培养和知识的增长。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或者说要及时地用正当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品德,使之健康成长。所以,中国古代称儿童教育为“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这一点,和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所见略同。
蒙学的发展离不开蒙学教材。自周秦开始,中国已着手于蒙学教材的编写,此后各朝都编写过一些影响的教材。流传至今,最具影响力的头三名当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加上《名贤集》、《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增广贤文》、《闺训千字文》、《朱柏庐治家格言》,堪称中国古代蒙学十大经典巨献。
站在现代的角度,这十篇蒙学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它不但是教育蒙童的宝贵财富,更是成人学习为人处世,用来励志鼓气,不断提升素养的法宝。省局去年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的《弟子规》学习活动就印证了这一效果和作用。
这十篇蒙学,首推《三字经》。此书结构谨严、文字简练、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叶韵,读来琅琅上口。许多人少年背诵,竟终生不忘。《三字经》以千余字涵盖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历史次弟、勤勉好学范例,许多语句代代传诵,妇孺皆知。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子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及“玉不琢,不成器”等等。此书影响十分深远,有趣的是毛泽东同志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题词也借用了《三字经》的体例。此书载誉“千古一奇书”当名副其实。
《千字文》以全书千字而得名。令人折服的是,千字无一重复字,涵盖天文史地、动植物名称、农业知识和道德规范。更可贵的是,它奉行拿来主义,吸收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成语谚语,增加了它的亲民性。
《千字文》由于时代久远,没有国学功底的人读来或许有点难度。但文章开篇“天地玄黄,宇宙 ……此处隐藏7269个字……。对孩子而言,书本更是丰富了他们的活,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引领孩子正确的'去阅读,让他们发现阅读是一种有趣的、愉快的经历,激发他阅读的欲望,形成阅读的习惯,在充满亲情、快乐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徜徉于书的世界里,一起享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
自从孩子上小学,学校组织亲子共读活动,尤其是书香家庭评选,更增加了孩子的读书热情,五年级上学期的读书中孩子还获得了奖励——一包十来本的数,孩子引以为豪。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读书产生兴趣是培养读书习惯的首要前提。我们家专门有一个箱子装满了为孩子准备的儿童书籍,在老师的安排下没有的书我们尽可能借阅,借不到的我们就购买过来,让他读。有时候孩子读书会着迷,不得不批评纠正他读书的不良习惯(坐在车上读书,灰暗的灯光下读书等)。
和孩子一起读书,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读书热情,还充实了自己,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也回到童年时光,深深体会到了温故知新的感觉!
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一起感受这广博、精彩的世界!
读书的心得13我爱读书,也热衷于和孩子一起读书。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是我在陪孩子读书。直到某一天,我才明白是我太自以为是。
读书是种乐趣,你可以体会人生百味,获得心灵的共鸣,得到情感的宣泄。当看到《活着》的老人,在经历过痛心疾首的生离死别后,他的淡定时,我知道生活不过生活本身,再多的痛楚终将过去,在心灵中幻化成记忆,沉淀于心,直到自己成为尘埃。当看到《肖申克的救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不禁为每个充满魔力的文字欢欣雀跃,我知道希望无处不在,唯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生活的奇迹。
我也不过是个附庸风雅之人。自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便重新拾起了莫言、陈忠实、刘震云的作品,一口气看完《透明的萝卜》、《白鹿原》、《我不是潘金莲》,这些书里都充满着浓浓的山药蛋味儿,又不同于赵树理的轻快风趣、含着眼泪的笑,他们的作品让人有巨大的压抑感,艰难地能读完这些优秀作品,却也是一知半解。
自己读书固然有趣,但和孩子一起读书更趣。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力更纯粹,更加没有功利性,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惊人,他们不会戴有色眼镜看待书中的人物,不会因书中人物的先天条件而判定好恶、取舍情感。陪孩子读书,我像有了一面镜子,可以不断矫正自己的好恶情绪,让我得到纯粹的.快乐,感到重获新生。和孩子一起读书,我仿佛重新回味了自己童年模糊的记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去感受心灵的纯净,和他共同分享每个新故事、老故事,一起感受新故事带来的愉悦,老故事带来的新体会。
关于读书,我总是人喜好倾向占上风,自己喜欢的书百看不厌,不喜欢的书就束之高阁。如果不是孩子执意让我讲《安徒生童话-坚定的锡兵》,我至今都不知道故事的详细内容。终于,在他的要求下,我不止一遍地和他一起阅读这个故事。起初,我的热情度也不高,只是逐字逐句地给他读,边读边想:“这个故事有什么啊?”可看见他听得那么认真,我也不敢掉以轻心。第二天,他还是明确地提出再听一遍《坚定的锡兵》,我顿时诧异了,用怀疑的目光问他:“你确定,还要再听一遍吗?”他不解地看着我,用稚嫩的声音回答:“是啊,你看,他是一条腿的锡兵?其他人和他不一样!”这次我真是不敢懈怠,我提醒自己一定要收起成见,认真地给他讲故事,要用心感受这个一直不受我待见的故事。当我读完独腿锡兵最后化成一颗心的时候,他指着那颗心,对我说:“锡兵就是,就是化成这颗心了?”我说:“是的,他化成了一颗心。”他轻轻地摸了摸那颗心,看到旁边的亮片接着问:“这是什么?”我说:“女孩留下的衣服亮片。”他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不舍,说:“锡兵,勇敢?”我说:“是的,他很勇敢。”听到我肯定的答复时,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立刻跳了起来。
一连数日,我都在想,究竟是什么让我与孩子在同一个故事里读出两者不同的态度。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让我自己变得“爱憎分明”,而自己的“爱憎分明”又让我缺少了体会不同风格书籍的机会,让我的阅读世界有缺失,无法真正走进书的世界,感受最诚挚的情感。
常言说:书就像朋友,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知心朋友,而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让我明白世界多元,让我对生活的感受更加平和,也让我对生活充满期待却不再抱怨。
感谢孩子陪我读书,让我重新唤醒我自己。
读书的心得14一抹书香文字之所以比烟花更璀璨,是因为,我可以看见它在光滑的纸页间静静旋舞,演绎出永恒,浅吟低唱岁月的旋律。
书,一个好温暖、好亲切的称呼,如雨后的太阳闪烁着湿润的光泽,永远令我爱不释手。在寂寞里,他告诉我:“成大事者,必须忍受孤单。”失败后,他鼓励我:“就算有一千次的失败,也要做一千零一次的努力。”在众人的嘲讽、白眼中,他叮咛我:“冷静是给羞辱你的人最好的`表情。”
我喜欢在晴朗的午后,沐浴在和煦的日光里,端一本书,斜倚在书店一角,任凭来往的人是如何的眼光,只沉浸于指尖滑过书角时留下的韵香。触嗅着那来自书本中的独特味道,品会着那具有历史凝重感的笔墨,动心于书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为之欣喜,为之落泪。
我喜欢在下着淅沥小雨的清晨,独自一人窝在沙发里,蜷着双腿,膝上放一摞爱看却平时腾不出时间看的书。或许,只有在这个时候,只有因绵绵细雨破坏我出行计划的时候,才会选择这种看似遗憾却又庆喜的方式阅读。
当翻页的摩挲声与窗外屋檐下滴落的雨声谐和成一律时,那溅奏出的声音仿佛天籁,是那样的脱俗,美好。
“走遍天下书为侣”,书是永远不会舍弃你的朋友。无论你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出众的还是卑微的,他都会慷慨地向你展现他所拥有的一切。
每个月初,我都会与几个好友,一起在书店闲游,那里没有街市的喧嚣,没有耀眼的灯光,只有心安与静好。我们到达书店后会分开浏览,再不约而同地来到收银台,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都会捧着几本厚薄不一的书。我们对它是那样地爱不释手,以至于分享时要反复叮嘱道:“小心点,不要褶皱,别弄脏了!”要知道,对于爱书的人来说,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书,我们都会一样地爱惜。
于是,晶莹剔透的文字在一个个白昼和黑夜,以金子般细碎闪亮的光芒串连起一个空灵无暇的世界。我以最清澈明亮的目光剖析这天地,学会了稳重、笃实与知足。
读书的心得15我对《怪老头的魔力书屋》这本书还没看完,所以有些陌生,便用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橡树上的逃亡》来作为读后感。
《橡树上的逃亡》这本书的.作者是蒂莫泰·德·丰拜勒,是一位法国的作家。主人公是一位身高约1。5毫米的小人,所以世间一切的事物,对他来说都是庞然大物,他的名字叫托比。他的父亲为了保护像树生态环境,拒绝公开一项能源,为此全家流放,继而被捕入狱,只有托比一个人逃脱。托比千方百计拯救他的父母,但还是失败了,托比一家就是环保主义者,是爱护大树的人。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整个故事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有各种各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破坏地球,而有些人却不息一切代价来保护地球,我们要像托比一家一样爱护环境,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