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祝福》有感

时间:2025-07-15 14:50:05
读《祝福》有感

读《祝福》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祝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祝福》有感1

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家,前不久读了他的一篇小书《祝福》心中感受颇多。这本小说也让我看到了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可以说她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出没有一处不悲惨的地方。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可是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思想的束缚。在她的丈夫死去以后,她的婆婆竟然要将她卖给其他人。当时的祥林嫂还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她逃走以后跑到镇上一位地主家里面当佣工,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就被婆婆给抢走了,卖到贺家。

她一开始的时候是想反抗的,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只能够顺从。比较幸运的是,她的丈夫贺老六是一位比较淳朴的'农民,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没多久就有了儿子阿毛。很多人都觉得而且包括祥林嫂,自己也觉得自己可以过上一个好日子了。但是天不遂人愿,谁也想不到贺老六因为伤寒让自己的病复发而死,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也因为一次外出的时候被狼叼走给吃掉了。她的大伯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天煞孤星,所以将她赶出家门。就这样嫌少,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她已经彻底崩溃了,最后在别人庆祝新年的时候她被冻死了。我们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极其悲惨,一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善良淳朴并且顽强的农村妇女。可是她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没有人会关心她的命运,所以她会被践踏破坏。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文笔中见到当时我国的情形。因为祥林嫂只是当时我国封建社会许许多多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这些妇女的一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下许多普通母亲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向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劳动妇女的践踏和迫害。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本质。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会写下这篇小书向我们揭示当时中国的黑暗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篇小说让我读懂了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社会,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出生在如今这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2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概括的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当女工,可以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她在鲁四老爷家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残汤剩饭,工资十分低微,但她却十分满足。不仅卖力干活,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并不认为鲁四老爷家压迫她,剥削她,反而对鲁家还有一种忠实得感激之情。这就是中国农民忠厚善良却缺乏阶级觉悟的悲哀。然而,连这样的时代也并不能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由于封建的“夫权”,她被婆婆绑架回去,而且卖给了深山里得贺老刘。好不容易和贺老刘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幸福得时光。但很快,贺老刘病死,心爱得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来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权”赶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鲁家当佣人。而因为她的过去经历,在鲁四老爷心目中,她以成了“不干净”,“败坏风俗”的人,被无情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正当她困惑不解得时候,又受到封建”神权“的进一步打击。做了封建迷信牺牲品得柳妈得一番话,又向祥林嫂心灵深处狠狠得剜了一刀。当她支取历来积存的全部钱,指了门槛,她内心舒畅,坦然地回来,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得到的却仍是“放着吧,祥林嫂”这样的拒绝。

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而然,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祥林嫂这一连串悲惨的遭遇,而在于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当成幸福。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剧中的最大悲剧。

读《祝福》有感3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 ……此处隐藏2366个字……送灶的爆竹声噼啪响,身边缭绕着幽微的火药香。这应该是在过祝福吧!可我的内心却与这氛围沾不上半点关系,我只想知道,祥林嫂,你在哪?

这时,天下起了雪,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迷茫地奔寻,最终在鲁镇的一个角落里,我找到了她。周围的环境很冷,冷的我心已成冰,即使还没有入冬。我用颤抖的手缓缓地将她身上的`雪拍掉,她闭着眼,嘴唇微微阖着。我想:她应该开心了吧!毕竟着热闹的世界已把她抛弃,她只有去另一个世界才活的快活。

浏览整篇,祥林嫂的命运真可谓是一波三折,从好不容易逃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生活安逸却是短暂,她还是逃不掉命运的折磨。似乎命运在和她开玩笑,她的第二个丈夫待她很好,还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可是命运终究是在开玩笑,它收走了她最珍贵的宝贝——两条生命,从此样林嫂成了一个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寡妇。她又一次回到了原点,经历了太多的她早已狼狈不堪,最终她的一生就这样终结在鲁镇的角落里。

祥林嫂用她的一辈子向我们放映了封建旧制度下生活的妇女的悲惨电影,影射出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肉体的折磨。但阅读《祝福》后,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世态的冷酷凉薄。

在《祝福》中,祥林嫂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被肆意践踏。她的婆家像追捕牲口一样把她捕获、倒卖,周围的人不仅没有任何异议,相反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了认可和赞赏。这像是再现了一群麻木的中国人看着日寇践踏同族还不忘鼓掌的冷酷画面。当祥林嫂被婆家抓走后,四婶首先分头寻找的是淘箩而不是祥林嫂,难道一个完整的生命竟比不上一个淘箩吗?在祥林嫂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人真正把她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事实上,祥林嫂争取的也不是一个“人”的权利,而是做奴隶的资格。可就是这一点微薄得可怜的愿望都落空了。

世态的冷酷凉薄像是在世界扎了根,无论时代如此变迁,它都没有消失。环顾我们这个和平年代,这种现象还是会时不时的在我们的视野中晃动,例如针对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当某人遭遇生命危险时,很多人是拿出手机拍照等。这种情况仅仅出现在国内吗?

在国外,一位华人在乘坐高铁时,车上的一位美国人揪着这位华人句句骂中国、践踏中国的尊严,华人和她吵了起来。可面对这种情况,高铁上的中国人却似乎在看热闹,这叫怎么一回事?

世态的冷酷凉薄,让我寒心。再翻一页,已见底,《祝福》的故事终究还是结束了,而祥林嫂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被社会给遗弃的结局!

读《祝福》有感6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许多的坎坷,许多的挫折。但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努力奋斗,就一定会看到雨过天晴的彩虹。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曾明悦的小女孩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以及她战胜困难的故事。她在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生前去医院看他时,他还高兴的说,等病好了,就带她和弟弟去海洋馆看白海豚,但现在爸爸再也不能带他们出去玩了。她每天晚上都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偷偷的哭,当我凝望着那幅“母女痛哭”的插图时,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她在学校时,被同学嘲笑。妈妈一天打两份工,早上送餐,下午去面包店当学徒。但工作不怎么顺利,送餐时出了车祸,肇事车主还误以为妈妈是碰瓷的。但命运并没有将她打败—她并没有沉浸在苦痛中,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面对现实。凭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读到这儿,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小时候,我们总是生活在父母的.臂膀下,体会不到现实的生活有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无情。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需要父母再关怀倍至的操劳了。我们要学会独立,学会面对现实,要像雏鹰学习飞那样,即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依然保持坚强,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坚持这个信念,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翱翔于天际。

读《祝福》有感7

当我看完了鲁迅先生的《祝福》之后,心十分的沉重,本文讲了祥林嫂因为自己的两个丈夫和孩子都死了,而被大家所鄙视,尽管她捐了一个门槛,但还是没有改变大家对她的鄙视,最后她在新年中死去。

因为当时的人都相信好女不嫁二男,因此对于祥林嫂便充满冷淡,鄙视,那时的人们多么愚昧,无知。不光是他们,连祥林嫂也相信好女不嫁二男这一句话,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祥林嫂·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来了门槛·,让成千上百的人从上面跨过,为的就是赎罪,不让自己死后被砍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可是人们还要那样对待她,四婶打发她走,不让她在这工作,让她成为了乞丐;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便变成了渣滓,不但不给予她同情,反而让人觉得厌烦。

看完了这本书,我厌恶当时的封建社会思想,但又感到十分幸福,因为我出生在这样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

读《祝福》有感8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中记叙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揭露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精神摧残。

祥林嫂从不奢求什么,她只是希望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生存的权力。可是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没有金钱,没有依靠,仅仅是善良的心和勤劳的双手,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当她第一次丧夫时,严厉,迷信的婆婆是不会把这个“克星”留在家里的。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在人们的唾弃中逃到了鲁镇。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单纯的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勤劳就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可是这饥寒交迫,封建礼教的残酷社会中,人们从来都不会有同情与善良。他们只是睁大眼睛,带着讥笑的目光,用封闭在身体中残酷的思想与肮脏的内心去看着这场揪心的“戏”。但当读到这时,我不禁为人世间的真情所质疑,也许吧!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的恶魔,等着我们去战胜它。她对生活充满无限希望时,她那贪图钱财的婆婆却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劫持走了,绑进了花轿,原来,她婆婆已经把它许配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当然,她也得到了一笔钱财。一路上,祥林嫂在花轿里喊破了嗓子,这难道不是对命运的哭诉与失望吗?此后,大家都说她交了好运,丈夫很好,她也生了个儿子。但好景不长,丈夫因伤寒死了,儿子又被狼叼了去,吃空了五脏。我不禁也为祥林嫂难过起来。难道是命运的.转折,生活的苦难开始,也许是上天给她开了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她再回到鲁镇时,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当她向大家哭诉时,那些阴暗的人们只是象征性的落下几滴眼泪,在她转过身的瞬间,又恢复了可恶的面孔,对不幸的祥林嫂议论一番,才纷纷散开了。从那之后,她失魂落魄,当那悲伤而又麻木的眼珠转动时,才发现她是个活人。也许此时她已经对生命失去信心了吧!在万家团聚,欢欢喜喜,大雪纷飞的瞬间,她带着对地狱的恐惧,思想的枷锁倒在黑暗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受尽世间屈辱,至死,她也没有得到美好的生活。鲁迅运用祥林嫂的形象真实地体现出,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人们的生活饥寒交迫。当时社会是一只黑暗的,沾满血腥的手。曾认为祥林嫂的死亡是一种解脱,但想到柳妈说的“你死后,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抢你,阎王爷要用锯子把你锯成两半分给他们”没想到,她死后还带着对地狱的恐惧去了。也许吧,她的一生就是用悲剧铺垫而成的,终是伤痛。

真的有祝福吗?

《读《祝福》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