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与子》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与子》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父与子》读后感1在班级读书活动中,我快乐地阅读了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漫画集《父与子》,书中一个个让人会心一笑的漫画故事传说深深拨动我的心弦。每读一个故事传说,就会让我回忆起生活中,和爸爸妈妈的点滴温馨,嘴角就不自觉地上扬。书中的父亲就像我的老爸,是那么亲切可爱。
《请给我四张儿童票》讲述父亲喝醉酒犯错误的故事传说。一天,父与子乘火车外出游玩。下了火车,大家觉得又累又渴,刚好看见有卖果子酒的小摊。清凉爽口的果子酒让人精神一振,父亲一下子买了三大瓶,靠着大树一杯接着一杯,太爽了。本来以为只是果子酒,多喝也没有关系,没想到还是会喝醉的。太阳落山了,父与子要买火车票回家了,这时父亲已晕晕乎乎,眼前竟然晃动着四个儿子,就对售票员说:“请给我四……四……四张儿童票。”
哈哈,这则漫画不禁让我哑然失笑,类似的糗事我不也犯过?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年夏天,爸爸在电脑前边看电视边喝酒,喝的醉坑坑的。我那时还小因为酒是好喝的东西,便向爸爸要酒喝,因为爸爸喝醉了,所以爸爸把我误认为是他朋友了,就把酒给了我。刚刚开始喝时感觉有点不舒适,后来便没有了,我也喝的醉坑坑的'了。直到妈妈回来了,看到我和爸爸喝醉了,大骂了我们一顿呢!吃饭我我还呕吐了。
《父与子》这本书用简单的线条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件温馨幽默小事记录下来,处处洋溢着动人的天伦之乐,处处闪烁着作者与众不同的智慧。当我们抱怨有那么多作业,抱怨每星期要上培训班,抱怨不能玩电脑时,是不是也学着作者用心去感受学习中的乐趣,用心体会生活给我们的馈赠,用爱去宽慰父母的辛苦?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身边就会处处荡漾着快乐的欢笑,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勇气迎接明天的挑战。
《父与子》读后感2有一篇文章,十分震撼人心,它令我对那种永不放弃感到敬仰与羞愧。
这篇文章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当中以一次地震为“导火线”,讲述了一个学生与他的同学被活埋在瓦砾堆中,经过他父亲38小时坚持不懈的挖掘,最终大家都得救了。
文中有一个大段,说的是“父亲”在挖掘期间,有不同的好心人来劝阻他不要再“犯傻”,可是他却没有放弃,在恶劣环境下终于达到目标。这种不轻易放弃虽然算不上理智,可它令我由衷地敬佩。同时,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我们熟悉的永不言败的例子。
应该没有人不认识刘翔吧?他是我国一名卓越的田径运动员。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他出人意料地获得110米栏项目冠军,因创造中国田径史纪录,从而一举成名;2006年的'田径大奖赛上,他以12秒88的优异成绩打破了该项目沉睡19年之久的世界纪录,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英雄。2008年,奥运会“光临”了北京,刘翔雄厚的实力让不少人对他寄予厚望,可是他在几次试跑后以受伤为由退出该赛。当时他被冠以了“刘跑跑”的名字,人们用此来调侃他的这个举动。在各界舆论的压力下,刘翔并没有理会太多,只是坚持着康复、训练。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中,他以13秒09的成绩再次令世人惊讶。我也不禁惊呼他的心理承受力。在那么多人的闲言碎语的“淹没”下,他没有被击倒,正是这股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才造就了刘翔这颗中国运动史上的巨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可也在夜以继日的坚持下完成了。所以“不放弃”就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一扇扇“不可能”的大门。
我敬仰文中的父子、赛场上的刘翔、磨针的婆婆;可却为自己感到羞愧。所以我从今开始,都要好好抓紧这把“钥匙”,完成每一件事。
《父与子》读后感3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教了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从中,我明白了很多。
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都在仅仅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位父亲,坚持救出自己的.孩子。而当他找到自己的孩子,并让他从废墟里出来的时候,他的孩子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因为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个孩子懂得舍己为人,舍己为人,舍己为人……这段话便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舍己为人”,简单地说就是心中有他人。也许很多人说自己是舍己为人的那种人,也许还有人说自己肯定会成为舍己为人的那种人,但真正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做到“舍己”呢?如果你做到了“舍己”,你肯定会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你在大家的心里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印象,竞选班干部,你的票数肯定也是遥遥领先的。“舍己”,对,就是“舍己”!
“舍己为人”,还让我想起了许多人。第一个就是最美司机——“吴斌”。当不明飞行物砸向他的时候,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做好了停车工作,确保了二十多名旅客的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为伤得太重,而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年,吴斌年仅48岁。
“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2日,杭州滨江市的一个小区里,有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接住了那个女童。但是她自己的手臂却骨折了。这难道不是舍己为人吗?
舍自己,帮助别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品质。文中的孩子,是舍己为人的,而他,是我学习的目标。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舍己为人”,一个对我来说意义深刻的词语。
“舍己为人”像一团火苗,不断地向人们展现它那无限魅力。人们将会永远记住这火苗!
《父与子》读后感4马克·汉林,他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他给不同的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鼓舞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马克是多产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书籍、录音带、VCD等等。今天,我有幸读到了他的作品——《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了之后,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文章是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经过三十八个小时的艰苦挖掘,他终于在废墟中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十三位同学的故事。
在文中,那么多位好心人都劝着这一位父亲:“冷静些,你要面对现实、这里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快点儿离开!”但是这一位父亲自始至终都坚信着自己的儿子一定还活在人间,他坚信着自己的儿子一直在等着他去解救他,为什么呢?是什么是在支撑着他,是他和儿子常常挂在嘴边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正因为有着这个诺言在支撑着他,才使这一位父亲有了坚定的信念,用一双手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他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父爱真是伟大啊,整整三十八个小时,这么长的'时 ……此处隐藏5448个字……一次见到这么宽阔,这么大的房屋,很是新奇,而且这座宫殿很大,玩儿上一天也要感觉没玩儿够,这一天晚上,父子俩在豪华的大床上蹦来蹦去,终于睡着了。第二天早上,父亲被儿子的恶作剧惊醒了,想要抽打他的屁屁,而儿子却说:“等一等,爸爸,你一会儿就可以打我啦!”过了一会儿,儿子回来了,身上穿着一身用铁做成的盔甲,他又说:“爸爸,现在你可以打我的屁屁啦!”父亲气的很是无奈,如果我有一个这么童真童趣的儿子,我会为他感到骄傲自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一篇:自从他们继承了这座宫殿和一笔巨额,就是要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玩儿好的,这一天,他们父子俩和仆人一起坐着游轮去海上玩儿,这座游轮漂着漂着,突然父子俩看见,一只手在海上飘着,他们以为是一个人在求救,于是毫不顾忌地跳下海,想要去救那个人,可是一看这只是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前进两个字,根本不是什么人在求救,父子俩沮丧的回去了,可是一看游轮居然飘走了,不知去了哪里,他们不会把父子俩抛下了吧?没错。父子俩只好游到一个小岛上,自生自灭。有一天,父子俩看见了向这座岛飘来的一艘船,父子俩既高兴又兴奋,可是他们浑然不知。这坐船上全是海盗,还都把他们的身上的贵重物品全都抢走了。父子俩沮丧极了。
这父子俩的关系就像一对好朋友,关系非常融洽,这就像我的父亲和我一样,虽然我们十多天才见一次面,等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还是像他们一样。他们还非常的单纯。他们身上还有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对父子。所以这本书也推荐给大家。
《父与子》读后感13这学期,我学习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流露出的浓厚的父子亲情,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篇文章主要讲: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冲向孩子的学校,当时学校已倒塌,孩子生还的机会渺茫,别人都放弃了寻找孩子,只有这位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父亲不停的挖掘着。最终在废墟里救出了儿子。
地震发生后,在学校倒塌的废墟上,一位满脸灰尘,双眼充满血丝的男子爬在瓦砾堆上挖着、挖着……当我读到“挖到第38小时”时,我不禁在心里赞叹:天哪!38小时!那可是一天半还多2小时,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位父亲不顾安危和疲劳,去挖掘学校的.废墟救儿子?是伟大父爱和他作为父亲对待儿子的责任心!继续读,我认为儿子也是非常了不起,他信任父亲,相信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然后,他就这样等待着父亲来救他,而且他不断给予同学们鼓励,让同学们有信心活下去。最令人惊叹的是他说的一句话:“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7岁的孩子,竟然会在如此危险的关头,让同学先脱离危险,若没有高度责任心和临危不乱的处事态度是不可能做到的。
相比而言,我十分缺乏这种相互信任。当别人好心帮助我时,我生怕别人会搞砸了,所以就不领情;当别人耐心建议我时,我会考虑别人是否还另有图谋。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信任是双方共享的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特质。对别人的信任会自然而然地拓展你的胸襟。同时,你也赢得了别人的信任。这世界上,信任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没有人能够用金钱买得到,也没有人可用利诱和武力争取得到,它来自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活在灵魂里的清泉,让心灵充满纯洁和自信。作文
《父与子》读后感14”总不能快三十的人了整天介呆在哥嫂的家吧?刘欣的电话打来,嘱咐我晚上记得吃药。父与子读后感作文刘禹锡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50字作文我很不理解,便问她:“怎么和老公还这么客气啊!所以每次我们呆在一起的时候也不超过十个小时,一分一秒都很珍惜。
一起来看他们的生活:一家三口吃饭了,唯独不见儿子。母亲立马叫父亲去叫儿子吃饭,看到儿子在看书。没想到,儿子出来吃饭,父亲却不见了。母亲又叫儿子去叫父亲,猜猜看,父亲在做什么?哈哈,父亲正在看儿子刚刚看过的书!真是颇有童心的父子俩!再来看一个小片段:儿子要逃学,就假装生病。父亲看了,急忙给他降温、讲故事,还让他在摇篮上睡觉。趁父亲不在时,儿子就在摇篮上荡秋千。父亲很快就回来了,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就知道他在逃学,立马让儿子上学去了。小朋友们,以后不能逃学哦!做人要诚实!
再看看现实生活,我和父亲也有趣事:有一次吃饭,父亲正在书房看电视,妈妈就叫我去叫爸爸吃饭。父母在吃饭时,唯独我不在。父亲叫我吃饭时,看到我正在书房兴致勃勃的看电视呢!父亲见了,就叫我出来。我连滚带爬地走过来,中途还跌了几跤,还“哎呦,哎呦”的叫。至今想起来,实在可笑。
记得有一次,父亲要我捐一本我特别喜爱的书。由于父亲许诺过再买一本,那么我就捐出去了。时间长久,加上父亲工作繁忙,他就把这件事忘了。我提醒父亲,还说:“做人要诚实,不诚实的`父亲就是不合格的父亲。”父亲听罢,以最快的速度买了这本书。看到我如获至宝的表情,他欣慰的笑了。
《父与子》,既能让人开怀大笑,又可以让人若有所思。总言总之,我会从这本书中了解大人教育小孩的方式,也可以从书中获得乐趣。我会思考他们的做法和道理,也会和父母分享这本书......
《父与子》是一本令人开怀大笑的书,也是一本能引发大家思考的教育书!
《父与子》读后感15我没结过婚,也还没有孩子,对于那种父母于孩子之间的感情并不是非常敏感。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就隐隐约约感觉到是抱错孩子的故事,而且一出现两家父母见面的情节时,我便有了野野宫一家把两个孩子都争取过来,事情就皆大欢喜的想法。但看完了跟妈妈讲这本书是关于抱错孩子的,妈妈立马就说不会换,可以经常见面。意识到,亲情和血缘是两回事。
看完书,我马上就去找了电影,但看了开头便看不下去了,因为我所理解的良多比较严肃,严厉,妥妥的红脸,但电影中的良多又帅又温柔。一下子我无法代入。看了电影是13年上映的,书是18年出版的`,我感觉有些迷幻,说服自己,有些东西书是通过文字表达,电影是通过演员的演技表达,等过段时间,我对情节模糊了,再来欣赏雅治大叔的神颜吧。
前段时间看了海街日记的电影,也是今天才发现是同一个导演。只能说这是一个真正把真实的日本人拍出来的导演。书中描写的良多作为丈夫、父亲的角色让我不是很能接受,但是看了片段电影,才发觉这是大城市真正的日本家庭关系。我们一直抱怨的丧偶式婚姻在日本看来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也习惯了。父亲基本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自然也不明白所谓感情的联系。感觉作者是通过这样一个黑天鹅事件来表达自己对这种传统家庭模式的担忧吧。
看到绿难过的情节,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润的,因为绿已经抛开了血缘,她爱那个一直抚养着的庆多,那个她已经离不开的庆多。当良多还在好的来自血缘,坏的都怪教养时,斋木一家已经反转局面说可以同时抚养两个孩子,因为他们真的把庆多和琉晴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了,付诸爱,而没有把孩子当成所有物。
幸好,幸好良多被降了职,幸好良多有时间陪伴家人时看到了庆多留下的照片,让庆多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良多的家也没有继续破裂下去。